湖南江华:非遗进校园 文明共传承
来源:爱游戏APP手机登录网页版 发布时间:2025-06-16 04:26:17
央广网永州6月15日音讯(记者黄珂岚 通讯员唐世日 杨丁香)6月13日上午10时许,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榜首小学的操场上,全校学生在做完蹲、跳、砍、劈等瑶族长鼓动改编的长鼓操系列动作后,又围在操场上,赏识草龙舞。只见这支由二十人组成的草龙部队正在翩然起舞,小队员们每人手举一条由稻草编起的草龙,轻盈地回旋扭转、腾跃、络绎,带动手里的草龙崎岖弯曲,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体育完美交融。
据悉,该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“瑶族长鼓动”引入校园近18年,将瑶族长鼓动改编生长鼓操作为大课间活动,开设“盘王大歌”“瑶族长鼓动”“舞草龙”等一系列特征课程(社团)。“独具瑶族特征的盘王大歌、瑶族长鼓动,让校园魅力无量。”该校校长黄兴华介绍。
湖南江华瑶文明浓郁,全县共有“盘王大歌”“瑶族长鼓动”等国家级及县级以上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(以下简称“非遗”)129个,代表性传承人252人。在这方瑶文明和非遗的热土上,经过“非遗”沉溺式入校园文明、入讲堂等,校园里处处精彩纷呈、社团活动五光十色,亮起孩子高兴生长的“心灯”,激活教育生机。
该县上游完全小学的周边10余个寨子是市级“非遗”押伽、木棒球项目盛行地。该校将押伽、木棒球引入校园作为校园特征体育打造,构建课程教育系统,清楚两项特征体育运动规矩,形成了“尚上教育”办学理念。“以执行‘尚上文明、尚上课程、尚上德育、尚上办理’,立异木棒球和押伽校本特征课程,校园特征凸显,促进‘非遗’活态传承。”该校校长卢代辉说。
一起,该县还在职业教育中不停地改善改造“非遗”进校园、进专业,创始性地建造服装专业,开设国家级“非遗”瑶族织锦“瑶族服饰”“瑶族织锦”“瑶族刺绣”课程。近年来,该校服装专业的“瑶族织锦—八宝被”等10余个产品在省级以上职业院校立异创效创业大赛中获奖,规划的20多种瑶族产品远销广东、北京等20多个省市。带动1000多人从事瑶族织锦,每年创收4000多万元。
据统计,该县共有40余所中小学结合本地县级以上“非遗”特征,提炼内在,引入到校园文明中,为校园办学增加特征。
该县大石桥乡中心小学紧挨着全国“非遗”瑶族织锦传承村——井头湾村。为提高校园生机,校园建立10间瑶族织锦室,从乡民手中回购了10台旧式织锦机,延聘瑶族织锦演员蒋记英等来校授课。“全校共有200余名学生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参加了瑶族织锦社团,学习瑶族织锦技艺,在传承‘非遗’中愉悦心境,感触劳作的高兴。”该校校长陈明江说。
该县博雅实验校园将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“草编”“京剧”作为“一班一特征”展开。该校1907班留守孩子杨世杰学习“草编”后,就编了一只“凤凰”作为礼物送给妈妈。他说:“在织造中让自己的心态更安静,不浮躁了,前次数学还考了满分,也享受着‘非遗’带来的高兴。”
“校园对‘一班一特征’进行特征定位,将剪纸、刺绣、竹编、掐丝搪瓷等38个‘非遗’和传统手艺艺品的制造、勾勒描绘引入讲堂,让学生学会一项工艺技术,提高校园生机,协助孩子健康生长。”博雅校园校长何宝栋兴奋地说。
沱江镇第五小学将地下车库改建成孩子大显神通的构思基地——“童创未来馆”,开设活字印刷、古法造纸等非遗手艺特征社团,走出一条特征讲堂延伸之路……
近年来,江华瑶族自治县在“非遗”进校园中,力求做到实践性、开放性、趣味性、人文性,做到靠近学生、靠近生活、靠近校情。将“非遗”编列情景剧、小品、合唱、体艺活动中,耳濡目染地浸透“非遗”的育人功用,完成“教师动起来,孩子跳起来,身心强起来”的校园生机方针,有效地提高校园内在,促进校园品牌建造和高水平质量的开展。